[引言]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一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2、了解社会课的内容;
3、了解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4、了解社会课的学习方法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要性、内容、方法。
三、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性
1、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一旦离开社会,任何人将无法生存。
2、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学好社会课,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建设家乡,完成历史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课的内容(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气候、资源、经济、文化、交往。
2、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
3、当今社会状况:
(1) 路线、方针、政策;
(2) 当今世界上五大问题:
1) 和平问题;
2) 人口问题;
3) 粮食问题;
4) 资源问题;
5) 环境问题。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要求:P.2(4点)
1.了解周围的社会情况,了解中国的国情,理解社会科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和参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
(四)方法: P.3(3 点)
1、认真读书。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3、学做社会调查。
社会课课堂规范:
1、课前准备好《社会》课本、地图册、作业本、填图册与笔记本。(讲述用途)
2、认真记好笔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中测验。
4、作业要求,(作业本、填图册为必做)作业本评分每错一题扣除10分,最低分为20分。交作业要及时。填图册填图要求。评优、良、及格、差。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罗贯中 (2)<>施耐庵 (3)<>吴承恩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三《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 ……此处隐藏934个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人们都不会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激发自豪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自然环境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两个千旱地区的特点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方法:
教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PPT展示题目5题
(以选择和填空为主,难度为0.9)
布置作业,完成后
与学生一起校对答案,得反馈,表扬鼓励
拿出白纸,做题,完成后举手反馈
唤醒记忆、难度简单,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4分钟)
二、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PPT展示图片“世界主要干旱地区分布”与“大沙漠”的图片
PPT展示
同时叙述:同学们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无法体会到到没有水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要深入到世界上最为干旱的两个地区去了解那里的人们是怎么样运用智慧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的。
看图片,谈感受
(1分钟)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三、师生合作探究“了解两大干旱地区”
PPT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气候分布图”“阿拉伯半岛的区域图”和“中国西北部区域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复习题,地图册
1、操作PPT,出示图片与复习题,阐述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走下讲台,个别交流,等待反馈。
3、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校对完成
4、师生共同小结:两个地区有个共同的特点——干旱缺水
拿出白纸完成复习题,3分钟后可与同桌交流补充,完成后举手反馈。与老师共同校对,完成
(8分钟)系统地回顾两大区域的地理知识,为接下来学习打基础
四、6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干旱宝地”
1、展示绿洲和沙漠并存的新疆景观图与波斯湾地区的国家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2、展示坎儿井的构造图和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输出路线
3、PPT展示复习题目
1、老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地区那么干旱缺水,在新疆地区能够发展绿洲农业,在波斯湾沿岸地区国家如此富裕,实现了现代化
2、布置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与个别小组交流、辅导
1、思考回答,得出新疆地区发展农业必不可少自然条件:水源;引水的工程是坎儿井;给波斯湾地区创造财富的是它们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了财富才能购买先进的淡化海水的技术设备,发展节水农业等)
2、小组合作完成复习题(举手、反馈)
3、派代表反馈答案
(8分钟)系统地回顾、综合性比较两大干旱地区的不同的生产与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区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
五、同桌讨论得启示“反思干旱的'宝地”
PPT展示图片新疆地区丰富的物产和人民幸福生活、波斯湾地区人们富裕的生活。
同时展示材料新疆地区的绿洲面积缩小、坎儿井水量减少、数量减少的现状
提问:通过学习干旱的宝地,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正面启示与负面的启示)
思考,举手回答
(3分钟)从对比案例得启示,把浅显的知识层次学习上升为自我的启示,为知识迁移做准备
六、案例迁移
PPT展示案例
“中国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衢州市的农业生产”与思考的题目
可以提示: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学习,对于中国其他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何借鉴意义?对于衢州市不缺水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启示?
同桌间合作讨论,举手回答
(6分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思维扩散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填写小结的表格,按表格进行小结
PPT展示表格
布置任务,与学生交流,进行个别辅导
填写表格,进行自己小结完成后举手发言反馈、发言
(5分钟)自我小结、消化,培养学生逻辑表达能力,进一步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生成。
八、巩固作业
PPT展示作业
布置作业、巡视、答疑、师生共同完成,得反馈
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完成,举手表示
(5分钟)以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七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学会运用比例尺公式进行换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
3、掌握读图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常见图例记忆。
2.教学难点: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异。
三、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市(县)图或镇(街道)图。
四、教学过程
(一)比例尺(缩尺) 图上距离
1.表示公式: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三种表示形式:
(1) 线段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十千米
(3) 数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万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类: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万分之一);范围小,图详细;(学校图)
(2) 中比例尺:1:20万~100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市、县图)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万分之一);范围大、图简单(国家图、世界图)。
(二)总结:比例尺越大,图中范围越小,图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中范围越小,图简单。
(三)图例、注记;
1.图例: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画在地图上,人们设计的一系列的符号叫图例。
2.注记: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四)小结
1. 让学生归纳这两节课学习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归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最基本的语言,也称地图的三要素。但地图的语言十分丰富,除所讲的以外,还有地形图中的等高线、等深线、气候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等等,我们今后在学习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随堂练习:
《填图册》第一页1~2,第二页2。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