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集锦40篇)

时间:2025-08-05 08:53:42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集锦40篇)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0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初中生物教学论文》相关的范文。

篇1: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1注重实验设计,忽略实验操作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课时,注重探究性实验的五个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和得出结论。其中教师比较注重实验的设计,因为实验设计能力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如何来设计探究方案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实验设计上,把实验操作放在了课后来完成,甚至忽略了实验操作,直接展示了实验现象和结论。

如在“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探究性实验课上,教师先给出一段资料———关于暴饮暴食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让学生分析资料,然后根据这段资料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有探究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接下来实验的可操作性。有了可操作性的问题之后,教师就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分析。学生认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假设完成之后,下面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步骤,几乎课堂的一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如何来针对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实验时小组的分工、实验的步骤、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实验的安全性问题、实验的预期结果等等。根据教材的提示,大部分小组设计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唾液是不能完全消化大量淀粉的,然后通过碘液来检验。

由于设计实验花费时间长,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就被忽略了。教师的理由是:“这次探究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课上没有时间来完成。希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来完成实验,希望你们把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在课上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但后续的实验就不了了之,根本就是对这次探究实验操作忽略了,也没有另外开设一节课来探讨实验后的现象和结论,显得有些虎头蛇尾,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以上现象,针对此次实验操作时间比较长,教材中对操作细节的介绍比较少的情况,应该开两节实验课。第一节课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展示实验设计,肯定每组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全班共同分析纠正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全面预设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以“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从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质量和实验的效果。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验的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达到探究性实验的预期目标。但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务必再讲解一下实验过程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规范操作教育,从而避免实验中异常情况的出现,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

2注重实验过程,轻视实验指导

探究性实验是指导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教师一般都会注重探究性实验的开发、设计、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教师的重点只是放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上,忽视了对科学探究实验的指导,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如“观察蚕豆叶的组成”实验课,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徒手切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内部的不同组织。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寻找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本实验中最难的地方是制作蚕豆叶的切片。利用刀片切出细而薄的叶条,才能在显微镜中观察到内部组织。为了能够让学生切出细而薄的叶条,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徒手切片的实验视频,要求模仿视频中的操作来完成本次实验。接下来教师再演示一遍徒手切片的过程,在每一步中强调注意事项,并出示了以下问题:如何防止刀片切到手指?如何切蚕豆叶片?如何把叶片切细和切薄?如何选取叶条?如何制作切片?让学生进行讨论,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兴奋状态中。在其后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每组再进行一次个别指导,以为通过实验视频的学习,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完成实验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忙手忙脚,操作生疏,甚至出现错误操作。

一节课在慌乱中结束了,几乎没有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是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最大误区之一。过分强调了对探究实验方法的学习、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轻视了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造成实验的失败。在此次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本次实验的难度,提早做好准备,制作实验的导学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早预习。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失败了还可以重来。对每组的小组长在实验前做必要的操作训练,让其先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课上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指导本组学员顺利完成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并进行纠正。初中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实验是他们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适度指导实验过程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3注重实验现象,不透析现象原因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探究问题、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主要的兴趣点集中在实验现象上,而不会去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失败原因等深层次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往往显得十分重要。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他们认为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结果相似就没必要再做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往往只能记住实验现象。这是探究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玻璃板上哪个移动得快,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蚯蚓的运动上,发现蚯蚓在粗糙的面上容易爬动,而在光滑的面上容易打滑,因此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上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更容易运动。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这一表面的现象上,不能从生物学思维的角度上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没有思考蚯蚓靠什么结构来爬动,如何来观察这种结构等等。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蚯蚓身上长有刚毛,容易在粗糙的表面上爬动。

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小组的实验现象跟其他组不一样,发现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容易爬动,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师难住了,也无法解释这是为什么,以前也从来没有碰到过此现象。教师并没有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分析,只是对这组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到课后再分析,要不然你们重新再做一遍。”教师这样的回答,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分析问题的机会。

在此次实验课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中会出现的现象以及如何来分析实验现象及可能会出现的异常现象,让学生课前思考。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因为网络 ……此处隐藏74820个字……灿.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前科学概论转化[J].生物学通报.20xx,50(11):39-41.

篇39: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一、提高生物教师的实验素养

对于生物教师的实验素养的要求主要是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指导的有效性、实验总结的归纳性等对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老师在实验中都比较随意,那么学生参与其中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为了提高生物教师的实验素养可以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论培训或者职业培训,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最新的实验的实践方式,以及利用互联网参考国内外优秀的实验资料,完善实验教学内容,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二、根据内容选择实验方式

生物课上面的实验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观察、化验、解剖等等。只有根据课堂内容,丰富实验方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细胞的时候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用塑料袋将花包裹起来,早就为什么袋子里面会产生水珠。生物实验并不局限在教室里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验,例如学习动植物的时候可以到植物园或者动物园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由老师讲解不同动植物的属性和产地,在游玩中增加了知识储量,同时能够记忆的更加深刻。在学习酵母菌知识的时候,回家帮妈妈蒸一次馒头也可以算做实验的形式,由此可见,生物实验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三、重点培养实验小助手

一个班级通常由几十个学生组成,分成小组后仅仅依靠一个老师进行指导,课堂效率也会受到影响,为了能够提高实验效率,老师可以选择几个实验动手能力强、分析能力强、观察力敏锐的同学进行重点指导,让他们带领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先由实验小助手帮忙解释,最后将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同提交到老师这里重新解决,这样就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了实验效率,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亲自实践的机会。四、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并不是依靠几个器材、器皿就能成功的,前期的准备也十分重要。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准备出最适宜的教学方案,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仔细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课前的预习部分,了解实验的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以防在实验的时候不知所措,影响课堂实验的效果。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广大教师的重视自己学生们的广泛参与,从实验中掌握生物知识,并用学习的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现实的联系,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0: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摘要]在初中生物融入式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包括思想理念、情感态度、投入付出等方面的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更新与学法上的引领,始终是初中生物教学自主性的体现之一。教师对教学的情感态度,有时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学科的情感态度。学生进入精心学习的状态,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领或引导。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融入式;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的融入,包括思想理念、情感态度、投入付出等方面。一堂课,如果学生没有先进的学习理念做引导,没有积极参与的情感来驱动,没有全身心的精力倾注做保障,这堂课就缺乏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在实践中向融入式教学迈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初中生物融入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结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实例加以阐释,权当抛砖引玉。

一、思想理念的融入

一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教育的本身就是要培养掌握学习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更新与学法上的引领,始终是初中生物教学具有自主性的体现之一。例如,七年级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是“生物的特征”,第二节是“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为了在首堂课中给学生融入学习生物最起码的思想———感知,我把第一节课安排在校外上。毕竟,七年级新生是刚刚从小学毕业来到初中的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带领他们在校外菜园进行实物感知和调查体验中融入学习生物的基本思想或方法,效果极好。一是这种融入方式巧妙,对于刚上初一的同学来说,走出校园来到菜园本身就显得不同一般;加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菜园中采摘蒲公英、苦苦菜、苋菜等,学生既高兴又感觉新奇。尤其是来自乡村小学的学生,自小在农村长大,而这些菜他们平时就采摘过,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观察习惯,从而有意识地去观察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为以后正确认识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观念上深入内心。

二、情感态度上的融入

教师对教学的情感态度,有时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为此,面对自己所教的这门旨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了具备各门教学所需要的语言艺术的共有特征之外,还必须让生物学科体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性、严谨性、形象性等属性。像蝗虫,只用小木棍触碰它的触角,让它很快做出反应躲避,以使学生认识其触觉的作用;让学生用手触摸它的外骨骼,以便感知外骨骼的作用,等等。对于观察到的各种植物,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一一记录,一是培养他们的严谨态度,二是为回去后各组进行交流、讨论、分类做好准备。再如,对生物体情感的融入式培养,也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把教师对生物的爱,传递给学生。大自然是每个孩子的乐园,对于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生物体,感知大自然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以至于让他们珍惜和爱护小动物、感受生物体的奥妙、产生探索的冲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就是培养学生对生物体情感的最好方式。

三、投入付出上的融入

教师教学精心与否,学生感受得到;同样,学生精心学习与否,教师也感受得到。但是,学生进入精心学习的状态,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领或引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氛围,就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式的融入。在学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章节时,有位教师为了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他首先从营造氛围入手,通过精心的设疑———糖仅能让我们的味觉感受到甜吗,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接着,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饶有趣味的生动化的提问。如,人体脂肪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计算自己的身体脂肪含量?如何去消耗多余的脂肪?等等。学生很难从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的转化与吸收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中找到学习的兴趣,这样通过对切身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由课上到课下,通过各种方式探求为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健康的知识,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王淑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2).

[2]顾小平.论生物新课程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17).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集锦4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