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论文(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摘要】目的 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5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干预训练,采用羞怯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 估。结果 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 ,训练后比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实验 组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P<0.05)、交流恐惧量表、羞怯量表得分 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 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P<0.01)、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训练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 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 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 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训练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困惑与障碍,常常干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严重的还会 造成焦虑、恐惧、紧张,甚至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适现象[1]。调查表明,由人 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障碍也是影响大学 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2]。许多研究证实,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心理 训练,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 信心[3-6]。本研 究通过实验证实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 积极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绥化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为主,通过招募,学生自愿参加,并对招募的所 有研究对象进行量表测量,得分作为前测结果。对测量中得分超过平均分的研究对象经过面 谈后筛选,随机选取15名被试作为实验组,其中文科9名,理科6名;男生5名,女生10名。 选取15名学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4名,女生11名,对照组学生未参加团体心理训练。所有 被试总体特征为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 愿意将课程坚持下来,并与实验组成员签订了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协议。
1.2 研究工具 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汪向东等,1999)中的4个量表进行评估。① Cheek1983年修订的羞怯量表,共13个条目,5级评定记分,“非常不符”记1分,“非常相 符”记5分,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 α=0.90,该量表的内部一致 性信度为0.81[10]。②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编制,量表 含28个题 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本研究把计分方法改为5级评定 记分,“非常不符”记1分,“非常相符”记5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越高 。采用5级计分时,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10]。③McCroskev 1982修订 的交流恐 惧自陈量表(PRCA-24),含24个题目,4个分量表。采用5级评定,“非常同意”记5分,“非 常不同意”记1分,分数越高,说明交流恐惧越严重。本量表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 表的α系数超过0.7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④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 1973年编制的。此表90包括个项目,共9个因子 ,用以评定心理健康状况[10]。
2.3 统计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训练前、后SCL-90得分结果比较与分析 见表1。
由表1,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训练后比训练前有 显著下降,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训练后比训练前虽然有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程度(P>0.05)。
由表2,对照组SCL-90前后测得分,后测得分虽然比前略测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 >0.05)。
2.2 训练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恼、交流恐惧量表及羞怯量表得分结果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实验组经过8周的人际交往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 P<0.05),交流恐惧、羞怯两个量表得分极显著低于训练前,说明人际交 往团体训练对克 服社交回避、交流恐惧、羞怯效果显著;对照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3个量表 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由表4可见,实验组、对照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3个量表前测得分没有显著差 异(P>0.05);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两个量表得分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羞怯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 著(P<0.05),说明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实验组被试克服社交回避、交流 恐惧及羞怯等交往品质效果显著。
2.3 实验组团体成员对活动的观点及分析 针对团体成员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设计了调 查问卷,包括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团体满意程度、对团体成员了解、成员人际交往改善 状况、对自己的了解、对周围人的影响、是否喜欢团体等,结果显示,从实验组团体成员对 活动的意见反馈的结果来看,团体的目标达成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占85.72%;团体成员对活 动的满意程度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占95.24%;成员的人际交往改善状况程度,认为改善 很多和非常多的共占85.71%;其它如团体的凝聚力、团体成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了解程 度, 对团体的喜欢程度等指标表明,人际交往训练是有效的,对成员人际关系的改善,对提高大 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团体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3 讨 论
3.1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有文化背景因素、社 会背景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孙时进、官锐园等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大 学生的自信心和人格的某些方面。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 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积极改善作用。通过训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水平在认识及情感层面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羞怯、恐惧等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变化 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促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改变,因此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此处隐藏20438个字……困扰,或者因为无端的恐惧而变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了人格错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溃等。尽管这一些学生在大学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的来讲,没有不适应的症状,便是心理健康。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归纳为以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外界、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热爱学习,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能够从社会和学习活动中获取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思维、记忆、操作和想象等综合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并且能够表现出较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够了解并且接纳自己,即能够正确地认识、要求和评价自己,承认并且喜爱自身的本色。对于自身的长处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对于自身的缺点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信仰的支配之下,认清自身人生的意义,形成切合实际的抱负与高尚的理想。
4、情绪稳定协调。能够稳定、持续地保持愉悦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活力。能够保持心理的协调与平衡,不为消极情绪所困扰,能够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与勤奋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用尊敬、友爱、信任、谅解、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同他人相处,既热情于给予他人的爱与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爱与友谊。对人真诚、忍让、宽容、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进一定的集体中,并且在集体生活之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大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行为表现符合其自身年龄特点,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当开朗、活拨,步伐矫健并充满活力。然而老气横秋与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特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调适
1、害羞的心理调适
具备害羞心理的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于害羞心理障碍治疗应当以心理治疗为主,可以采用暗示疗法、行为疗法,并且结合了有效的社交与技能训练来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增强自信,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避免和预防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的心理调适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时,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摆脱不良的心境。因为这一种方式一方面发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种措施才能够得以畅通无阻,发挥出最大作用。
3、戒备的心理调试
大学生应当对于戒备心理存在着正确认识,不需要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当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了信心地去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于交往充满了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身出现了不适当的心理戒备时,要迅速地克制自我,要告诉自己,无端怀疑是不合适的,会给自身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一些时间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闭心理,坦诚地同交往对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也能够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
4、孤独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需要克服其孤独心理,首先就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需要加强并培养自身的爱好与兴趣,有了爱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受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当尽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导致的孤独状态,就像作茧自缚,不冲破这一层茧,就很难走出孤独。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见问题还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些缺点、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应当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应通过真诚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1、学校方面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学校是对于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人际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在教育训练方法上主要包括了个体辅导、团体活动训练、案例讨论以及研究。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指的是针对了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交往问题实施个别指导,以求改善他们交往的现状,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向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和研究。案例讨论和研究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实施交往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讨论和研究来组织学生实施研究、学习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特点主要是适用于有着共同交往问题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的确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及交往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主要优点在于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适用而广、生动有趣。随着人际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会成为高校生人际交往训练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当正确地去认识自我,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对于交往过程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来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积极乐观的观念来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友谊和热情;学会理解和包容,维持交往环境的融洽与和谐。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体态语言和行为规范,与人沟通交往需要讲究谈话和语言艺术,善于去倾听对方的谈话,做到真诚、虚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大学生需增强人际交往吸引力,形成优良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灵活应对,有的放矢,扩大其交际圈。
五、结语
总之,大学生需要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克服影响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做到加强修养,平等待人,融人集体,培养风度,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充满着挑战与竞争的时代之中借助和学习他人的智慧并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宁。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J]。法制与社会。2008,(1):259-260.
2、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3):71-72.
3、吴智茹。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J]。职业规划。2010,(6):61-62.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