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有关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多篇

时间:2025-07-25 08:53:15
有关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多篇

【导语】有关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社会公德的论文:《论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重要性》 篇一

社会公德是被社会全体成员所公认的,是包括杜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团体中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地位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明礼貌程度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遵守状况是该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要求,当然,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铁序,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生活在同一社会中总要发生关系,在相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有着最一般的共同需求,即在一般的社会生活情况下,社会的每个成员都遵守社会公德,社会正常秩序就有了保证,反之,不遵守社会公德必然会破坏正常秩序。大学校园里影响教学生活秩序的不道德的事经常发生,就更需要用公共道德去调节各种关系。

(二)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其他人和集体的帮助和影响。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社会化程度的高度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广交朋友,广集信息、团结协作的契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会促进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需遵循一定的“准则气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热爱集体。我们有的同学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或者自视清高,独来独往。如宿舍熄灯后个别人还在走廊或水房弹吉它,唱歌,渲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在夜深入静时,上厕所也要扯着嗓子喊几声,闹得大家不得安宁;有的洗碗,洗衣服的脏水乱拨,弄脏了其他同学和住户的衣服,引起纠纷;有的同学被褥不整洁,床铺不干净,衣物随便往床上一堆,脱下的袜子甩到桌子上,恨本就没有考虑到寝室的卫生,集体的荣誉,其他同学的健康。这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必然影响他人,影响集体,引起他人和集体的反对。有时,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还可能使同窗之间,朋友间反目成仇。

(三)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高等学校要求每一名大学生要在政治上积极进步,学习上勤奋努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如果说一个人理想远大,富有才华,却缺少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他的理想一定不是高尚的理想,他的才华也不能为社会服务。

二、大学生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

遵守社会公德对大学生来说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就是要身体力行,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维护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是人们交往、发生联系的重要地方。公共秩序的好坏反映一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程度,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一个人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能否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也反映了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宿舍内就要遵守宿舍管理规定,按学校规定时间作息。按时就寝,不在楼内大声喧哗,不做影响他人休息的活动。在食堂就餐要按先后次序排队,自觉维护食堂秩序,在教室和阅览室就要保持肃静,不喧哗,不嬉闹。

(二)要尊老爱幼。

大学生也是从儿童时代过来的,正是由于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培养,才有今天的成长,爱护儿童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贵任。照顾好老人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且,老人阅历广,经验多,在传经送宝,发挥余热方面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因此说尊老爱幼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人的文明水准的尺子。尊老爱幼不仅表现在对熟悉人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陌生人的态度上、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幼病残让座,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三)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

爱护公共财物是保证公共生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也是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对公物是爱护或是损害,表面上似乎只是人与物的关系,但由于它影响到人们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实质上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休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大教室,一个人在看书,却点亮所有的日光灯。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现象也很严重,新课桌摆上没有几天,就印满了“课桌文学”的刀痕墨迹这些不爱护公物的现象似乎不应该发生在大学校园,然而,确实又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破坏公物,浪费国家财产,影响公共生活顺利进行的行为就是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是不能容许的。讲究卫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对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陶冶人的情操,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都十分重要。

个人卫生清洁,会使人精神饱满,也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不讲个人卫生,不仅给人精神萎靡的感觉,也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有的同学随地吐痰,随地扔杂物,长时间不刷洗鞋垫,使寝室内气味刺鼻还有严重的是有的同学随手将水盆的水顺窗泼出,有时泼在下几层房间的窗户、窗台上,有时就援在过路同学的身上。有一幅漫画叫“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讽刺批评大学生宿舍里从窗户往外泼水现象的同学们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和公共环境卫生,要让我们的寝室、教室、食堂、校园整洁优雅,要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

三、结语

现在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心还需要提高,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兼备的人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社会公德的论文:《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亟需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 篇二

论文关键词:社会公德 缺失 重要 培养 教育

论文摘要:在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点事件开始,论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对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进步,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相悖的现象还存在着,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状况

寂静深夜,手机短信惊醒梦中人,打开一看,原来是“二手车优惠广告”;新手初上路,贴上“实习”标签,望求车友包涵照顾,哪料屡遭别车;超市里,有人站在“请勿品尝”标牌旁细品慢尝相信以上状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我们困扰于生活中这些问题时,应该都会想到两个字“公德”。

表现在人 ……此处隐藏2209个字……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

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

[2]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有关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多篇范文。

《有关社会公德的大学思修论文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