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次世界大战 篇一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进程,大战的结束。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矛盾,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说明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所必然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十月革命把交战国革命运动推向高潮,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
教学要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1)三国同盟的建立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开始——直接原因
2.大战的性质
3.大战的进程
4.大战的结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请问美、德、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对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xx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xx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xx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xx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在维护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权的同时,极力扩充殖民地。英国还从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分膨胀。而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展开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1)三国同盟的建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在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德奥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首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争夺 ……此处隐藏11853个字……(2)英国在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采取了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加上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飞速发展。
(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力量削弱;而美国则靠发战争财使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加强。
7.战后欧洲国家关系的焦点问题
(1)鲁尔危机。
1923年至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德国的赔款问题
德国的赔款是凡尔赛条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成为2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斗争焦点,反映出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及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力求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自己有利。法国要求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增强本国的经济力量;英美则希望复兴德国经济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以利于海外贸易增长,并以德国牵制法国,削弱法国的霸权地位。
与德国赔款问题密切相关的道威斯计划
1924年8月,伦敦会议通过的“道威斯计划”,使帝国主义各国在赔款问题上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从这个计划的内容可以看出:第一,着眼于赔款的近期有效支付,在最重要的赔款总额、付款年限上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这是一个为期五年的临时性计划,德国赔款负担大大减轻。第二,把索要赔款与提供贷款、扶持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英美资本大量涌入德国扫清了道路。道威斯计划的通过与实施是协约国对德赔款政策的转折点,从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三)典型问题分析
仔细阅读和观看下幅漫画,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一战后德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分析:
背景:一战期间,美国发了横财,成为英法的债权国,战后推行金元外交。德国战败,英法要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无力偿付,抵制赔款,酿成普尔危机。
过程:道威斯计划提出后,德国利用美国贷款向英法赔款,英法利用德国赔款偿还美国战债。
影响:使德国成为美国资本输出国,加速了英法经济的发展,将削弱德国的政策变成
复兴德国的政策。
欧洲安全问题
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德国及其周边国家都很关注。从法国来说,虽与一些小国结盟防德,但力量有限;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加强了法国的孤立和不安全感。鲁尔危机的爆发,也使德国要求用条约保证国家的安全。英国担心德国战败国的地位,不仅会有利于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还会使德国与苏联接近,因此努力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使自己在欧洲处于支配地位。基于这些原因,1925年召开了洛迦诺会议签订了洛迦诺公约。
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做的一次较大调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①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德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提高了。德国作为平等国家签订了洛迦诺公约,这成为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③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目的,事实上成为法德关系的仲裁者,并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的领导权。④洛迦诺公约没有保证德波、德捷边境的安全,为德国向东扩张埋下了隐患。
【能力提高】
例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调整对自治领政策的主要原因有
a.战后经济衰退,已失去全面控制能力
b.工党执政后,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c.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高涨
d.为了缓和矛盾,应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分析:此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三十年代初英国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一方面受战争影响经济衰退,未能完全恢复又遭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综合国力明显下降;二是广大殖民地人民经受战争洗礼,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外因;d项是原因之一,强化帝国内的经济协作是英国的反危机措施之一,a项是最主要的原因,表述也全面。此题应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思考。
点击思维
一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实质是( )
a.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继续
b.金元外交政策的推行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
d.独立侵华政策的开始
分析:考查有关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在选择题中比较常见。一般来说,政治角度的题目可从其阶级性和真实目的来看,美日争夺的表象是中国,而本质则在于帝国主义对亚太地区霸权的争夺。正确答案c。
学科渗透
材料: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
请回答:
(1)结合帕默斯顿的话,指出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2)题中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3)举出20世纪20年代体现这一外交思想的两项史实。
分析: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国际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面较大,要求学生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迁移。其变化的原因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对外政策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0年代的英国外交突出表现在欧洲问题上,即“大陆均势”政策,以确保其原有的地位。
答案:
(1)国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国家、政党、国际组织等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分离聚合还是亲疏冷热,是由各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力量对比与国家利益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国际关系不断变化,此外,国家性质也对其产生影响。(2)这反映了一种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的人生观。(3)20年代,英国在处理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渴求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德国不利于法国的行为,对欧洲国际关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考巡礼
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允许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此题是1997年全国卷第26题。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辩析能力。a项发生于1921年,与题干无关;c项应该是英国加强了帝国内部的经济联系;d项是不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各自治领仍须承认自己是英联邦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只有b项符合题干之意,b项是正确答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