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比较文学的论文多篇

时间:2025-01-26 08:53:48
比较文学的论文多篇

[编辑]比较文学的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比较文学的论文 篇一

摘要:

法国作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法国大学对比较文学专业的创立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一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其课程设置比其他专业更为复杂。如何利用科系间互补的优势,做好课程设置,巴黎第三大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对我国比较文学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课程

1、巴黎第三大学及比较文学专业描述

巴黎第三大学成立于1970年,前身是巴黎大学文学院,并于1971年采用“新索邦(SorbonneNouvelle)”校名,是全法国语言文学及社会文化类专业最为权威的大学之一。“1968年法国经高等教育改革后,教学与研究更加迅速发展。第三时期70年代开始,1973年成立法国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协会,比较文学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领域革新和扩大。”1921年比较文学专业被引进巴黎大学,并建立比较文学学院,1985年演化为一般与比较文学学院。2011年巴黎第三大学在文学、语言科学与外语教学法学院设置了一般与比较文学专业。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本科阶段学制为三年,研究生阶段学制为二年。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63门本科生课程,21门研究生课程,另开设语言类课程,比如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

2主要课程分类

2.1文学课程

文学理论课程:如“文学与电影中的模仿论”,讲述20世纪下半叶模仿论的演变史。“文学的虚假与真实”、“灾难文学创作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流亡文学”、“当代小说中的理论、美学及伦理学”、“译介理论”。文学类型课程:如“非洲口头文学介绍”、“后工业时代文学”、“美洲的叙述诗和叙述散文”、“当代马格里布(西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小说阅读”,该课程主要介绍小说中展现的广大非洲地理风貌及风俗。“鬼怪小说”、“古代与现代神话”、“当代城市文学”、“戏仿文学”、“短篇文体”、“20世纪末的研究性文学”,该课程通过莫迪亚诺的《暗夜街》和安东尼奥塔布其的《地平线》作品分析,探究人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还有一些文学史类的课程,如“1945-1956年期间意大利文学”、“17世纪到18世纪的文学分类艺术”、“16世纪到21世纪,威尼斯文学与艺术形象”。作家作品研究类课程:如“堂吉诃德在文学中的地位”、“戏剧《浮士德》专题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专题研究与其作品的电影改编”,该课程旨在将故事情节移植到当下,以此校验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理论。文学专题类:“以无赖骗子的流浪冒险为题材的小说”,主要介绍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班牙流行文学作品。“疾病类文学主题”:通过分析奥地利灾难作家托马斯伯思哈德和艾尔维吉贝尔的作品,探索文学与疾病的联系、自我与他物的联系。“女扮男装类”:女主角反串,为了让自己行动自如并制造获得爱情的机会,在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塞万提斯的《两姑娘》中都运用女主反串的桥段。“法语地区女性主义小说”:研究法语地区女性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均以女权主义为基本理论支撑。“美洲的叙述诗和叙述散文”: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和古巴诗人何塞马蒂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革命者争取独立并建立新政体的历史,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见证历史变革。

2.2比较文学理论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类型

“比较文学理论概括”、“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史”、“神话与媒介学”、“文学与科学”、“文学与人文科学”、“文学与民主”、“诗与革命”,该课程比较的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加拿大魁北克的寂静革命时期和阿拉伯之春大革命时期出现的革命文学,揭示这些革命文学对革命起到的见证作用和对革命者的鼓舞作用。“文学语言与大众传媒语言的交融”、“哲学与政治:以理想国为例”、“文学与政治”、“人类学小说”、“跨文化研究”、“人口学与文学比较研究”: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作品人物,对作家的性别、国籍、作品类型进行研究,归纳出作品中男女比例、寿命、出生率和社会阶层信息,如探究大仲马、福楼拜、乔治桑、简奥斯丁作品中的人口统计与现实人口比较的可能性。

2.3比较文学专题研究课程

以作家身份为标准,离散文学和移民文学研究较为突出。“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匈牙利人”:介绍了匈牙利的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因匈牙利反俄**于1956年随夫避难到瑞士,随后创作的《恶童日记》,以及斯蒂芬维经兹在二战时期移居到加拿大而创作的《老女人颂歌》。尽管各自经历不尽相同,两位作家都在作品中表现了匈牙利战争的历史以及思乡之情、强烈的民族主义与对祖国的热爱。“移民文学在法国”:聚焦的是中国和日本等作家用法语写作并在法国本土发表的移民文学作品。以任教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中文系教授程抱一创作的《天一言》和日本作家水林章的《远方的语言》为例,探索语言、文化和身份并存等问题。“移民欧洲的阿拉伯作家文学创作特色”: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击与相融。移民英国的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在《北迁的季节》中对阿拉伯和非洲民众寻求自我的艰辛历程进行了大量描述。以作品主题为标准,从古代到埃尔热时期,月球探索主题类文学研究从未间断。从古代到20世纪,不同文学创作主体如作家、电影导演、画家都将月球探索作为创作主题,约瑟夫海顿、儒勒凡尔纳、乔治梅里埃、埃尔热都对这一主题念念不忘,该课程对于这一主题的不同文学创作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奴隶、记忆与历史”:以见证式或是自传式创作的奴隶小说不仅使人们充分了解了奴隶制,描绘了奴隶痛苦的记忆,并且剖析这种制度的历史原因。(以上课程信息来源于巴黎第三大学网站及比较文学专业学生手册)

3、课程设置特点

3.1课程量大,课程要求严格

教学领域广和研究方向多,要么是在法国文学及外国文学比较领域(南斯拉夫,希腊,阿拉伯,日本,印度,意大利文学等),要么是在文学教学法领域,文学作品改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研究等。课程内容丰富、跨学科性强。以研究生课程为例,比较文学系授课老师为17人,第一学期开设了7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了5门课程,M1(研究生一年级)结束,研究生必须完成这一学年的论文作业,拿到M1文凭才能继续攻读M2(研究生二年级)。第三学期开设了3门课程,第四学期主要用来创作学位毕业论文。本科生的课程多达63门,这无疑对授课老师的教学要求很高。此外,课程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本科生的考试要求为小论文写作或口头陈述。若修不满规定学分,则需要重修。

3.2语言水平要求高,提倡原文阅读

比较文学跨语言的特性要求比较文学专业学生和比较文学研究者掌握1门乃至几门外语,原文阅读比译本参阅更能体现原语境下的作家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哈佛比较文学系对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研究生需要掌握4种 ……此处隐藏10723个字……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诗人借此赞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最后点明了自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同理,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等,这正是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神往,“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三、中英爱情诗歌的不同

(一)表达风格的不同处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若干年前一位外国友人以图示法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窥见一二。当时这位外国人以从A到B之间的线路状态展示东西方人意见表达的不同。西方人是从A到B间的一段直线,中国人则是在A和B之间出现一团乱麻似的线路。类似的道理,中英爱情诗歌表达风格也存在这种不同。中国诗习惯于隐晦含蓄且曲折的表达,英诗则有一说一、直白清楚地全盘托出。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漫漫长江万里长流永不停歇,而一头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离上已远隔重山不得相见,便愈发衬托出心头情丝绵绵无处倾诉的悲苦。而无法相见的情感落差惟有凭借共饮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丝丝缕缕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含蓄表达出来,貌似压抑克制,却反而给予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将情到深处的浓烈从诗人转到了观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时,正因初始表达的隐晦,又给了后续“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铺垫,让“不负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绘得反而激烈与坚定起来。而在与此类似的情况下,英诗则直截了当得多,观者往往只需要跟随诗歌字面意思阅读理解即可。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类似的相爱却无法相守的表达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直白描写,首先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开始,接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然而是逐渐深邃、恳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直至最终的“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一种起于痛苦终于绝望的爱情直白,读来令人仿佛产生了切肤之痛。

(二)意境营造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诗歌在意境营造上与西方诗歌最典型的差异之处当属其虚实相间、虚从实来,这里的“虚”是意,“实”为境,正如同传统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样,中国传统爱情诗歌格外注重营造意境,明知是虚幻,然而观者却又确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比如元慎《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以实物的描绘托情。“沧海”源自于《孟子。尽心》,用在此处的字面意为见过沧海之广阔无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气度。巫山是长江三峡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赋序》中称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胜过世间一切美颜。故而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这里代表人世间致胜之美,此诗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经到了堪比沧海与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经拥有过如此美妙至极的爱情,故而当遭遇丧妻的落差后,巨大的冲击自然会让生者对俗世间的其他美色再无心肠,于是有了“取次花丛懒回顾”,且为了抚慰极度的伤痛,诗人不得不以“修道”为由聊以安慰,转移一些丧妻后无法解脱的悲苦之情。而英诗则在意境营造方面略显逊色,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爱人或爱情的热切向往与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冲击之下,似乎其间可供观者回味之处稍有不足。比如爱尔兰的叶芝在《当你年老时》描绘了一幅真正的爱人会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怀有真爱之心的图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四、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鉴赏策略

在比较文学视阈下鉴赏中英爱情诗歌应当注意兼顾爱情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宗教等综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从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故而其社会发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层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对平等,因此英诗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倾慕和颂扬爱情的形式与内容。比如拜伦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写“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欣赏这类爱情诗歌时,常常带给人喜悦、激动甚至振奋的体验。但在众多中国传统爱情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形式与内容则占了相当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则显然侧重于女性被动的等待。这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从四德”的禁锢与约束。因此这类爱情诗歌往往相对沉郁和压抑,在欣赏时需要有所分辨。

五、结束语

爱情诗歌作为以诗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诚然会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然而东西方漫长的历史演进也必然会在各自区域内爱情诗歌的内在属性方面烙印上质的差异。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研究中英爱情诗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样作为诗歌艺术内在的共性特点,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传统区域文化深刻影响而存在的独特个性。这不仅是为认识中英爱情诗歌在形式、结构、内容、状态诸方面存在的相似与不同,更是为了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进一步开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当代人来说,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品评诗歌艺术,并通过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爱情诗歌的异同分析提升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论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8)06:12.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2.

[3]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上旬刊),2015(8):27.

[4]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21):7.

[5]崔宝衡。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35.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比较文学的论文多篇范文。

《比较文学的论文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