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传统美德论文范例【通用多篇】

时间:2025-02-03 08:53:16
传统美德论文范例【通用多篇】

【摘要】传统美德论文范例【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一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工程。时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导致一些父母唯分数论,把孩子能否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会学习但不会“做人”的孩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庆女童摔婴、复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与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青少年人格与品德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家庭也不能没有核心道德观。那么,用什么作为家庭的核心道德观,培塑我们的下一代?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孕育出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结晶。传统美德不仅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根基,成为我们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无所不包,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又赋予新的时展内涵,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仅就家庭建设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传统家庭美德与现代家庭建设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个准则是一个较为简洁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长对此的知晓程度并不高。据笔者所在单位2014年在福建省开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4%的被调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可见,如何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家长中普及与推广核心价值观、传统家庭美德,让其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从而成为家庭教育正确的价值引领是当务之急。

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率先垂范

1.孝老爱亲,知行合一。中华传统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为“众善之始”,存在一个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推行过程。推行到最后,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伦理的本质应是责任和义务,被视为国人的基本品德。当下不少家庭“孝亲”观念淡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啃老现象严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被问及对“啃老”现象的看法时,有46.3%的人认为“很不应该”,有43.8%的人认为“事出有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认为“可以理解”。民众对“啃老”的宽容固然有一定社会原因,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识与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长们将“孝老爱亲”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来予以对待,处处知礼、守礼、重礼,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传统美德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从而发挥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言传”即家长先要深入理解传统美德内涵,然后通过阅读、讲解、游戏等多种形式向子女传授美德知识。“身教”是要求家长做好表率,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则”的家长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设调查中,只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承诺都能兑现,在诚实守信上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教育应是做人的教育。“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修身以求进,行道以利世”(《颜氏家训》),承载传统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训,也是处处体现为人处事的教诲,而少讲读书学习。这些经典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重品行培育,通过家长言传身教建立“家规”,形成良好“家风”。

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家长应讲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非常重视少儿早期品行教育,讲究立成于幼。《颜氏家训》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传统家教强调只要坚持从小实行道德启蒙,就能在少儿的心中培养起道德伦理情感,并在不断地砥砺之后,习惯成自然地践履道德。近代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说明,早期教育在个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起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

2.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早在十年前北京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伦理学研讨会上,就有台湾学者呼吁伦理学界要协力社会教化,特别是要让义理通俗化、理论实践化、探讨生活化,也就是要将传统伦理研究与现实更紧密结合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当前传统美德教育亦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导不够生动形象,苍白无力,操作性不强。诸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易懂易读的道德启蒙读物还不多,也未能整编出像古时“二十四孝”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德育经典案例。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和家长们一起努力,既积极挖掘传统美德中的精华,又结合时代特征和现代少儿的特点,编辑德育启蒙读物,制作美德教育影视作品,开设国学特色课堂。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通过阅读、演唱、游戏、观看视频、参观与实践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孩子在玩中了解传统美德、掌握传统美德、践行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之处在于,其是前人思想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传统美德、正确价值观、优秀的道德素养等,具有很高的教化与陶冶人的价值。小学生教育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是主要阵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中要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在浸润中提高道德素养,确保人格健全,并能知法守法,健康快乐成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中积聚着民族精神,包含传统美德、人文情怀、优秀品质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其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文化冲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具有熏陶作用,可促使其道德水平的提升,思想品质逐渐趋同,教化价值极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目标是培育德才兼备的素质人才,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去践行,这就有必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的三观容易受其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主战场,也是保证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根本,强化这门课的教学成效是重中之重。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道德观与法治观,并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人。从上述内容看出,道德与法治课和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联系十分紧密,这种情况下寻找两者结合点,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也能使学生在民族文化浸润中正确深入认识道德与法治,发扬传承民族精神,并提高道德素养与水平,且做到懂法与守法,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我权益[1]。小学 ……此处隐藏4100个字……改正,有利于让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道家强调凝神而去智,虚静无为而通于万物的心灵状态

道家所强调的“静”是要求人们在“静”的过程中达到去除内心杂念,全神贯注的一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首先要抛出一切功利心,考虑自身的人生,解放自身的思想意识,理解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对于某一件事物的态度,可以摆脱和抚慰一个人在竞争压力之下的疲惫,保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另外,通过特定的心理过程,在宁静的思绪中更深刻的理解生命活动的意义,保障各项工作更加贴近生活。

(三)佛教通过冥想静修来达到心静的境界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四

一、教师要拥有情感,弥漫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语文教师应该“观文言文则情满于文言文”。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自身的真情感召学生,唤醒学生内心的视像及情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喜怒哀乐,理解作品。”记得梁实秋先生在《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中描述梁启超先生上课的情形:“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不就是教师情感渲染的重要性吗?古人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可见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以真情投入文言文,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必定能够感召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文言文必回报我们以真情。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唤起另一个心灵的过程。”

二、充分挖掘情感,丰富课堂

文章不是无情物,记录了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的文言文更是情感丰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等。而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会于诸多诗文典籍之中。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发掘、宣扬这些思想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受到教益,并将这一系列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言文的情感资源,教学中一定要多层次地开发语文教学的内涵。让他成为孕育学生的情感的沃土。翻开文言文,友情、爱情、亲情,情深意切;孝心、爱心、忠心,心心相印。徜徉历史长河,体验世间真情。学习《滕王阁序》,挖掘出作者将宽广的胸怀、惨淡的心情融于高远绮丽的景中,形成了“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的气势,于是笔走龙蛇,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挖掘出“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样的磅礴恢宏之气,以及“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飘逸逍遥的风神,就能认识庄子神思飞越、想落天外、出人意表的浪漫情怀。还有《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笃挚之情,感人肺腑。更有文天祥的骨气、苏轼的大气、岳飞的豪气、李白的神气、项羽的勇气,涤荡浸润心灵世界。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挖掘出与学生相关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情感内涵。在学习《陈情表》时我们要挖掘出李密的“牛角挂书”的学习精神;学习《逍遥游》时,我们要挖掘出“鼓盆而歌”“曳尾于涂”的洒脱自然的人生态度;学习《孔子世家》时,我们要挖掘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为自己的理想执著追求精神等等。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从而丰富课堂情感资源,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适时激感,主导课堂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阅读于漪老师的文章,她常常提起的一件往事。几年前,于漪老师二十年前教过的一位学生从海外学成归来,他动情地向于老师诉说了如下一段话:“老师,以后你还应多教《文天祥传》,让现在的小青年懂得什么叫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贫贱也不能移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但是脚要牢牢站在祖国的土地上。”这不就是达到文言文教育的目的了吗?正如3000年以前一位古希腊的智者这样说道:“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正应是点燃火把的光明使者,而不应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凶。

所以教师要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大家都知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亲情浓郁,悼亡伤逝,令许多略经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涉世未深的学生却很难动容。教学中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朋友之情等入手,加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产生对情感的珍惜,这样学生对作者情思的体验就会深刻多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一所老房子的怀念上,充溢在陋室之中的老祖母抚爱希冀之情、追念仙逝之母和亡妻的伤感之情,怎能不引起学生深深共鸣呢?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创意“情境”感染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诵,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传达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美,获得美感。学习荀子的《劝学篇》时,通篇文章从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和内容等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使文章气脉相连,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在语势上,作者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警句名言层出不穷,读来催人向上;同时比喻说理,水到渠成,读来让人兴奋不已。走进文本,引起共鸣。我们可以感受魏征的忠心、李密的孝心、司马迁的苦心,从而跨越障碍,发展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画面、影视资料,和杜牧一起去领略阿房宫的雄伟,和归有光一起去感受那项脊轩留下的亲情,和庄子一起去领悟逍遥的人生境界。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所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利用拥有的情感、挖掘的情感、激发的情感,激活文字中的人情世态,从而在“课堂上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感觉,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苏霍姆林斯基语)打造有情感的文言课堂。这样学生由“畏学”“厌学”变为“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

[2]颜家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1(4).

[3]于漪语文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传统美德论文范例【通用多篇】范文。

《传统美德论文范例【通用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