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他们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连加、连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口算:20+50= 3+2+4=
10+80= 8-5-2=
70-30= 4+1+3=
90-30= 10-3-6=
30+70= 8-6-2=
师:你们在做连加、连减题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做的?(从左到右)如果题目中的数变大了,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的连加。板书:30+20+40=
(1)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30、20和40这三部分合并起来)
问:你会算吗?
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谁和他想得不一样?
(先算30加20等于50,再算50加40等于90.)
(想:3加2加4等于几,就是几十。)
2、教学例2的连减。板书:80-50-20=
(1)师:这道连减的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80里面去掉50这部分,再去掉20那部分或从80里面去掉50和20这两部分)
问:怎么算?(学生试算,然后集体交流。)
(2)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先算80减50等于30,再算30减20等于10.)
(想:8减5再减2等于几,就是几十)
3、比较:整十数的连加、连减与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各组进行汇报。
(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到右,不同的是计数单位,10以内的连加、连减是以“一”为单位的',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是以“十”为单位的)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口算:2+5+1= 9-4-3= 1+3+4= 8-2-6=
20+50+10= 90-40-30= 10+30+40= 80-20-60=
请一位女生代表做第1行,一位男生代表做第2行,女生和男生交错进行,其他同学做裁判。
问男生代表: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因为每组题相加减的数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第2行不用算,根据女生算的结果推想一下就可以了。)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50页的第4题。
3、应用问题
(1)有50个花生,大猴吃掉30个,小猴吃掉10,还剩多少个?
师:请你帮小猴算一算。
订正:你是怎样算的?
(2)同学们前年栽了30棵树,去年栽的和前年同样多,今年又栽了50棵,三年一共栽了多少棵?
师:你会解答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4、出示图片“填一填”
把10、20、30、40、50填在圆圈里,使
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一、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识“整时”和“半时”。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
1、认读半时时,分针指着“6”说清时针“走过了几”。
2、规范学生语言,将学生口语化的“几点”、“几点半”,说成“几时”、“几时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给你们猜个谜语。“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睡觉。”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呀?(钟表)
2、我们通过看钟表,就能合理的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板书:学看钟表)
(二)新授:
1、观察钟面。
这是没画完的一个钟表,钟面上少了些什么呀?
(1)少数字。
还有谁和他有一样的发现?看来你们在家里经常看钟表。课件:(1~12)快伸出小手,指着屏幕上的数字数一数吧。(课件,空表盘)刚才你们数的可认真了,还记得钟面最上面的数是几吗?(每次叫两三个学生)(课件:12)最下面是?(6),右面是?(3)左面是(9)这四个数在我们看钟表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2和6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看看还缺点什么?
(2)时针和分针。
预设:
1、少了三根针
哪三根针呀,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秒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有些表盘上有一根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分针和时针,这两根针可重要了,要想知道几点,就需要他们的帮助。
a、除了12个数,钟面上还有什么?
预设一:时针和分针。
你真了不起,都知道时针和分针了。这两根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呀?(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你说的真准确,谁再来说说?(找三个同学说: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预设二:有两根针。
你是怎么区分这两根针的?(一根长一根短。)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两根针都有名字,短的我们叫它“时针”,长的叫它“分针”。谁来说说,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在你的表盘上找一找,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谁愿意在这个大表盘上找一找。其他同学认真看,看他找的对不对。
b、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针和分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转动的?(课件展示)谁来说说。(是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转动的。)(从左到右,老师没太听懂,其他同学有听懂的吗?如果没有听懂的,说:麻烦你再给老师讲讲,再讲不明白,故作安慰状, ……此处隐藏4168个字……及10以内的减法1、看错数字
2、看错运算符号
3、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1、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可用符号帮助;
3、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7+3=10
7-3=4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动物物的爱的情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渗透环境教育)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课件)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通过插图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更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 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 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 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设计说明
1、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间的认识与有趣的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2、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钟面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表”“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
(2)课件出示主题图。
①小红正在干什么?(起床)
②谁能告诉大家小红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导入新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认识钟面。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a.有两根指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b.有从1到12这12个数。
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教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